如果森林里的一棵树倒了,而周边没有一个人听到,那它倒下时是否有声音?

“如果森林里的一棵树倒了,而周边没有一个人听到,那它倒下时是否有声音?”这个问题常常被认为是爱尔兰哲学家和牧师乔治·贝克莱(GeorgeBerkeley,1685—1753)提出的。事实上,这个问题的现代提法与贝克莱原来的提法有所不同。

乔治·贝克莱被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subjectiveidealism)哲学分支的创始人。在哲学术语中,唯心主义指我们所知道的事实在根本上是思想的构建和心理官能的感知。

贝克莱的基本论点是“存在即被感知”:

“感觉的对象只存在于它们被感知时;因此,如果没有人感知到花园里的树,它们就不存在。”
乔治·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1710)

根据贝克莱的观点,感知创造了我们的现实以及我们称之为物质的东西,包括肉体,它们只不过是相对稳定和规范的感知形式。这些形式和心理构建通过词语进行分配和归类,如“树”“猫”或“摇滚”。然而,我们对这些类别的感知只是当前和“当下的”。虽然贝克莱并没有分析本节开篇提出的问题(而且从来没有提过声音的存在),但他的理论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必将如下:如果一棵树倒了,而没有一个人听到,那它不仅没有发出声音,而且“这棵树”———因为它源于人的思想感知———也不存在。

反对贝克莱观点的人可能会声称“森林中没有人感知到树,它们就不存在”是个荒谬结论。科学告诉我们不但树木和森林存在,而且它们存在的时间比人类还早。贝克莱回避这一难题,并声称因为神是全能的,他在森林里永远存在(也永远存在于其他地方),并通过对树木持续的感知确保它们持续的存在。

“现实留下了很多想象空间。”
约翰·列侬,引自《星期天太阳报》(2003)

因此,贝克莱哲学可理解为存在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个人的身体和心灵层面,在这个层面上我们的感知创造我们的现实,感官感知的一切决定了我们的经历,也因此,它们成为了对我们而言的存在。另一层面是“终极面”,是由神感知一切而确保它们持续存在的、为万物所共享的“自然世界”。

评论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